近日,一則“媽媽吃了春晚藥后情緒飆升”的話題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。網友曬出自家母親在觀看春晚時服用某款“神秘藥物”,隨后情緒高漲、笑聲不斷的視頻,評論區瞬間涌入數萬條留言:“這藥能讓人變開心?”“求同款鏈接!”
據多位發帖者描述,所謂“春晚藥”實為子女為緩解長輩節日疲勞購買的保健品。一位網友透露:“媽媽原本總嫌春晚無聊,今年吃了含γ-氨基丁酸成分的助眠軟糖,結果全程跟著小品手舞足蹈,連我爸都被她拉著跳起了廣場舞。”相關產品詳情頁顯示,該成分確有調節神經功能作用,但專家提醒:“個體反應差異較大,情緒異常活躍需警惕攝入過量。”
心理學教授李振華分析指出,春晚作為特殊場景的儀式感,疊加特定成分輔助,可能產生“情緒放大器”效果。短視頻中母親們開懷大笑的畫面,更多反映出當代子女對父母精神需求的關注。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,帶有“情緒調節”“節日限定”標簽的保健品,除夕前后銷量環比暴漲300%。
盡管“春晚藥”并非真實藥品名稱,這場全民討論卻意外掀起了家庭健康消費的新趨勢。市場監管部門已介入調查部分夸大宣傳的產品,建議消費者理性選擇。當科技手段遇上傳統年俗,如何在追求歡樂的同時守住健康底線,值得每個家庭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