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組名為“媽媽用嘴巴幫我消火視頻”的內容突然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。大量網友通過私密群組轉發相關片段,部分截圖顯示模糊的居家場景與人物互動畫面,更有賬號聲稱這是“年度最震撼的家庭倫理影像”。然而隨著事件發酵,多個線索表明這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流量騙局。
據網絡信息安全機構監測,該話題自上周三起呈現爆發式增長,單日搜索量突破80萬次。技術人員追蹤發現,超過76%的傳播鏈接最終導向第三方付費平臺,頁面充斥著游戲廣告與虛假充值入口。某短視頻平臺運營負責人透露,已封禁37個利用該關鍵詞導流的違規賬號。
心理學專家指出,這類內容往往利用獵奇心理制造傳播裂變。通過設置極具沖突性的關鍵詞,刺激用戶產生“禁忌聯想”,繼而引發求證式傳播。數據顯示,相關話題下的評論區高頻出現“求資源”“有償分享”等誘導性留言,形成閉環式傳播鏈條。
目前已有法律博主發布警示視頻,強調傳播虛假信息可能觸犯網絡安全法。某地網信辦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提醒,網友若發現類似內容應立即舉報,切勿因好奇點擊來路不明的鏈接,避免個人信息泄露或財產損失。
隨著平臺加大審核力度,“媽媽用嘴巴幫我消火視頻”相關內容的傳播已得到有效控制。這場鬧劇再次印證了“眼球經濟”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,也暴露出部分用戶面對刺激性內容時的判斷缺失。如何在流量狂歡中保持理性,或許才是每個網民需要思考的命題。